凍頂烏龍茶在台灣十大名茶的原鄉

凍頂烏龍茶起源於臺灣南投縣鹿谷鄉,得名於當地的凍頂山,以青心烏龍茶樹為原料製成。據相傳清朝咸豐年間,林鳳池先生赴福建考取舉人後,從武夷山帶回36株青心烏龍茶苗,其中一部分種植於鹿谷的凍頂山,成為凍頂烏龍茶的開端,於是命名「凍頂烏龍茶」,被選為最具代表臺灣著名十大名茶之一。

南投凍頂山烏龍茶區

聯絡我們

一、凍頂烏龍茶誕生史:從福建過台灣聖茶之路

凍頂烏龍茶屬於半氧化(發酵)茶類,保有「半發酵茶中之聖」之稱,也是初學者認識台灣烏龍文化與味蕾的入門磚。種植史最早追溯至清朝咸豐五年(1855),鹿谷鄉先賢林鳳池赴福建會試返台後,帶回約36株青心烏龍茶苗,在鹿谷麒麟潭畔的凍頂山麓栽培,成為現今凍頂烏龍茶的創始之源。

直到1950、60年代台灣省茶業改良場輔導,引進品種改良與技術提升,創辦茶葉品評賽與分級制度,凍頂茶名聲逐漸響亮,1970、80 年代更成為台灣茶界明星。

二、鹿谷凍頂的地理風土與客庄文化背景

凍頂山位於南投縣鹿谷鄉彰雅村與麒麟潭之間,正式地名取自客家語「崠頂」(山頂)之音譯,而非「凍」或冰冷有關的意像。海拔約600–1200公尺,屬於台灣中部少數高坡與雲霧充沛茶區之一,土壤以紅壤與良好排水為特色,霧氣環繞造就茶葉緩慢成長、香氣醇厚。

主要客家族群,自清代以來栽茶為業,長期保有傳統家戶製茶模式與農村文化的連結,後續茶改場推動評鑑與共同運銷,推動地方文化與茶產業觀光旅遊發展。

三、典型凍頂茶製茶工藝與茶葉特色

凍頂烏龍屬於重發酵、重焙火、半球形的高質烏龍茶,發酵程度約 30–40%,揉捻後團揉成半球狀,為其茶葉典型的外觀識別。
凍頂烏龍茶產地主要於南投縣鹿谷鄉,包括鄰近的鳳凰村、永隆村、彰雅村等地。
凍頂烏龍茶製茶工藝:

1採摘青心烏龍茶樹的「一心二葉」或「一心三葉」嫩菁,手工採摘、避免損傷。
2日光萎凋採摘茶葉攤曬陽光下,加速水分散失促進微氧化,去除青澀味,提升綠色系香氣。
3室內萎凋移至通風室內氧化與水分蒸散,翻動茶菁,促進香氣與醇味的形成。
4殺菁高溫破壞茶葉內酵素活性,停止氧化,將茶葉變軟,為揉捻造型準備。
5揉捻機器或手工揉捻茶葉釋出汁液,釋放香氣,將葉片塑形為條索狀,建立茶的風味。
6初乾乾燥茶葉除水分,為後續團揉準備,提升揉捻效率。
7團揉茶葉裝入布球包,以揉、壓、搓等方式反覆處理,形成半球形,增強茶汁液發酵反應。
8再乾團揉二次乾燥除殘餘水分,茶葉更耐保存且香氣穩定。
9烘焙低溫長烘焙,茶葉烘焙香及乾燥,茶湯韻味更豐富。
10撿枝挑撿殘留茶梗、碎片與異物,提升茶品純淨度與品質。
11成型包裝烘焙完畢茶葉進行分級、秤量、包裝,品牌識別銷售。

四、認識凍頂茶的外觀色香味與喉韻

凍頂烏龍茶的特色:
•茶葉:呈半球形,墨綠色帶油光,葉尖微捲,灰白點狀銀毫(俗稱「青蛙皮」或「蝦球形」)。
•中發酵: 凍頂烏龍茶屬於中發酵茶,發酵程度約為25-35%,介於綠茶和紅茶之間。
•半球形包種茶: 經過團揉後,茶葉外觀緊結成半球形。
•焙火香: 烘焙過程賦予茶葉獨特的焙火香氣。
•醇厚回甘: 茶湯滋味醇厚,入口回甘,且喉韻長,耐沖泡。

老京品凍頂烏龍茶湯

五、青心烏龍與地方傳說:這些茶樹與茶農講故事

凍頂烏龍茶主要以品種為青心烏龍茶樹,此品種自武夷山引入台灣,葉片厚、芽壯,香醇滑順,適合高品質烏龍茶。
傳說除了林鳳池帶苗入鹿谷之外,關於「凍頂」地名起因誤傳(凍腳登山)與客家語源「崠頂」之差的文化誤解。

六、凍頂茶鄉輕旅行:鹿谷/凍頂村半日與一日行程建議

半日遊:
上午在鹿谷麒麟潭品茶、漫步凍頂山步道;中午至凍頂工作站(或茶農小屋)學做茶體驗與品茶;午後至茶鄉牆面藝術裝置拍照並選購特色茶品。
一日遊:
鹿谷茶改場參觀茶苗展示與製茶展示、午餐後至鳳凰谷鳥園或竹山森林遊樂區徒步觀景,再回凍頂原鄉茶室體驗熱沖凍頂茶與夕照欣賞。

更深入探索,延伸學習: 探索台灣茶多元製茶工藝入門 ; 用青春煮一壺茶:台灣新茶人的故事 ; 多元風味感動人心的台灣茶去哪裡買 ; 台灣高山茶哪裡最有名 ; 桃竹苗客家茶庄台灣茶哪裡最有名 ; 外連結 共生旅居·社區互助·地方創生

泡好茶常見問題 Q&A

聯絡我們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