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懂台灣茶! 24節氣教你品味一年四季茶風味

台灣茶葉生產都與一年四季的「24節氣」共舞,春分到穀雨迎來品質最優的春茶,芒種至大暑是東方美人與夏茶的舞台,白露、秋分孕育出清甜「秋香」茶,霜降到大寒則驚讚冬茶。節氣影響到茶葉採收時序、風味與茶園管理(修剪、灌溉、病蟲)。本文以官方專業資料為基礎,帶你初步認識台灣茶區因季節、環境、製茶工藝與保健養生飲用一次探索。

24節氣與茶葉採收

聯絡我們

一、先看懂「節氣×茶樹」台灣茶的物候學

如果把一年看成一部樂曲,24節氣就是節拍器,而茶樹則用嫩芽的萌動、葉肉的厚薄、兒茶素與芳香物質的比例,回應每一拍的氣溫、雨量與日照。台灣有丘陵、高山且位於亞熱帶到溫帶交會位置,北有東北季風、夏有西南氣流,地形從海拔數十公尺到三千公尺以上,造成同一月份不同海拔、不同面向的茶園「時間感」。低海拔可一季多採,高山則常以春、秋(或冬)兩季為主。

台灣常見茶樹與適製茶品對照表

政府農業知識庫把茶樹產期分成「春、夏、六月白、秋、冬」五段,並建議以時序來調節採收期。例如海拔約1,300公尺的茶園可於「大寒」前後分區剪枝,可使採摘期錯開。平地機採區則多在春茶後夏季剪枝,秋茶前40天修剪,讓秋茶更集中且品質穩定。這些「節氣化」管理,正是台灣茶能細膩分季、分風味的根基。

二、立春→清明→穀雨 春茶為何常被說「最好」?

春分一過,白晝拉長,土壤回暖,茶園開始忙起來,茶農忙著採收第一季的春茶。春茶的特色,來自一整個冬天的休養生息,芽葉肥壯、色澤翠綠、葉質柔軟,香氣鮮活而集中。歷代茶書裡「以春茶為貴」的觀念,至今仍是市場共識。從文山包種到清香型球形烏龍、到中高海拔高山茶,春季溫度適中、雨量漸充,既能保留清甜又能長出較厚的茶菁,因而常成為當年評鑑與比賽茶的重點季次。

製茶三部曲

以採摘與製程面,立春後到穀雨(約4月中下旬)是北台灣與中低海拔的主採期,高山則視海拔延後。一心二葉的嫩度常被嚴格把關,以利清香走向(如包種、清香烏龍)或高山烏龍。春季多變的鋒面與雨勢,讓採摘後「走水」與萎凋更考驗製茶師經驗,日光萎凋時間、浪菁力道、殺菁火候都要更精準,才能把春茶的「鮮綠感」留住,而不致青澀或草味外露。春茶也最容易喝出差異,熱泡時先聞杯底花香、再感受湯面甜潤,尾韻能在喉間延續數十秒,這就是市場常說的「春韻」。

碧螺春綠茶
焙香型球形烏龍茶湯
台灣紅茶湯

三、立夏→芒種→大暑 夏茶、梅雨與東方美人的「蜜香季」

進入芒種、夏至到大暑,日照強、氣溫高,茶樹合成多酚能力旺盛,如果製程拿捏不當,夏茶容易表現出苦澀。同時這段也落在梅雨與颱風初期,氣水變化大,讓採收、攤放、乾燥的節奏更具挑戰。相對地正因為這種「熱與濕」的組合,北台灣客家茶鄉孕育出獨一無二的東方美人茶。官方資料直接指出,「每年芒種至大暑」為最適產期,且茶芽必須受茶小綠葉蟬適度「著涎」吸食,才會生成馥郁的蜜香、熟果與熟花風味。

東方美人茶湯

需要小綠葉蟬,就不能在園內噴藥,東方美人茶成了天然友善栽培的指標茶款,也因此產量有限、成本較高。窨花工藝歷經「攤花、篩花、拌和、靜置、通花、起花、乾燥」等繁複步驟,每個環節皆需精確掌控溫度時間及香氣,才能創造「聞香無見花瓣」的花香包種香片特色。這過程不僅是種傳統工藝製造,亦是台灣製茶文化的傳承。

四、處暑→白露→秋分 秋香茶為何迷人?

過了處暑,熱氣退、晝夜溫差拉大,茶樹生長速度放緩、香氣物質更容易積累。「秋茶」在近十年快速走紅,除了市場開始懂得欣賞「高香清甜」,也因茶農導入修剪與水分管理,讓秋季品質穩定提升。官方知識庫資料指出,春茶通常最貴、最被追捧。許多高山茶區的秋茶,能在萎凋與氧化發酵控制下比春茶更好的花香(俗稱「秋香」),且湯色金綠、口感清爽。即便當年夏季雨量偏多、颱風較少,秋茶也常成為評鑑黑馬。

焙香型球形烏龍茶湯
客茶館花草茶配料

對於台灣茶飲入門者,秋茶很適合作為冷泡的第一選擇。秋茶的特點是香氣較濃郁,因秋季乾燥氣候有利於芳香物質的形成與保留。俗稱「秋香」包括哪些台灣茶呢 ? 主要以鐵觀音和高山烏龍茶為主。 此外普洱茶、白茶、花茶等也常被用於秋季飲用,以滋潤身心、抗氧化。既能保留清新香氣,又能抑制苦澀。球形烏龍冷泡比例可以茶水1:100比例,冷藏6–8小時即可。條形包種茶則可縮短為3–4小時,香氣會更直接。

五、霜降→立冬→大寒 冬茶的細膩

冬季的北東季風、乾冷空氣與較長的夜晚,讓茶樹生長更慢、葉質更厚,常被形容為「細緻、清麗、苦澀低」。文山包種茶與部分高山清香烏龍茶,在此時更能顯出純淨的清香氣滋味。官方資料指出,過去冬茶品質與春茶相近,但近年氣候異常(暖冬、少雨或反常降雨)使得冬茶品質變動較大。

梨山茶與合歡山茶
松露茶園-雪烏龍高山茶

10月到翌年2月為固定旱季,若灌溉不到位,會直接影響芽葉肥厚度與香氣表現。因此近年不少茶產區以覆蓋、滴灌搭配採收節奏,來對抗乾旱。高海拔茶區也常在大寒前後做分區淺剪,讓來年春茶錯峰、冬片(冬末遇暖冒出的新芽)控制在合理範圍,避免過度損耗樹勢。

冬茶主要以高山烏龍茶為主,如梨山、大禹嶺、阿里山、福壽山、合歡山等地所產的烏龍茶,以及特定區生產的冬片茶,如台東鹿野、南投名間、竹山等地的冬片茶。飲用上,冬茶很適合以高水溫短浸泡凸顯香氣(建議烏龍茶90°C以上、包種茶可用90–95°C),第一泡60–75秒,之後每泡時間視茶湯濃度遞增。冬夜也推薦以「熱聞杯底香」的方式感受清甜細節,這是冬茶最動人的感受時刻。

六、節氣與茶園管理修剪、灌溉與「友善栽培」關係

節氣給人可不是詩意,而是真實管理茶園依據。
修剪 : 高山茶區以「大寒前後淺剪、分區錯峰」為原則,低海拔機採茶園在春茶後夏季剪枝,秋茶前40天再修,讓秋茶集中且品質提升。
灌溉 : 旱季(10–翌年2月)要特別留意土壤含水,夏季若梅雨不足同樣會造成茶樹乾旱傷害,建議配合滴灌與覆蓋。
病蟲與風險 : 夏秋高溫高濕期,病蟲壓力上升,但在需要小綠葉蟬著涎的茶(如東方美人、部分蜜香烏龍)上,反而要營造「無農藥的生態茶園」,這既是品質關鍵,也與環境永續。這種以「節氣依據友善管理」讓製茶生產與自然共生,也讓台灣茶葉在國際茶市場有了獨特鑑識度。

楊梅茶改場實驗茶園中的微氣象感測站

七、節氣茶飲怎麼喝、喝出保健養生?

以節氣挑水溫與茶品項,這是最簡單的台灣茶飲入門哲學,新手依此表操作,失敗率會低很多。

節氣時段 建議茶款 沖泡方式/比例 水溫建議 (官方資料) 茶湯滋味
春分 – 穀雨清香型包種、高山清香烏龍熱泡 90–95°C,短浸泡萃取花香甜感高山茶/烏龍茶:90°C↑
包種茶:80–90°C
茶湯花香甜潤,適合春季清新氣息
芒種 – 大暑烏龍茶、綠茶(冷泡為佳)冷泡:茶水 1:100,冷藏 6–8 小時綠茶:70–80°C苦澀低、咖啡因較溫和,解暑降火
芒種 – 大暑(熱飲)紅烏龍、輕焙烏龍熱泡 95–100°C,短浸泡烏龍:90°C↑
紅茶:80–90°C
熱飲香氣更立體,口感厚實
白露 – 秋分秋茶(冷熱皆宜)視喜好選冷泡或熱泡視茶類而定秋茶風味圓融,適應秋涼氣候
霜降 – 大寒烏龍茶或紅茶熱泡:高溫短浸泡,睡前避免過量飲用烏龍:90°C↑
紅茶:80–90°C
茶湯溫潤暖胃,冬季飲用舒適

八、節氣茶旅安排 一年四季去哪裡喝好茶?怎麼玩?

建議節氣當成你的旅行指南針,每一站都能喝到「當季」與「當地」的最美茶湯風味。

季節對應節氣 茶區產地 茶種特色 農遊體驗活動
春(驚蟄–穀雨)3月–4月新北文山、三峽、中部名間、竹山包種茶(清香)、早春平地烏龍走訪老街、台灣客家茶文化館、體驗「一心二葉」採茶與清香製程、觀摩「走水萎凋」製茶工藝
夏(芒種–大暑)6月–7月新竹峨眉、北埔、桃園龜山、台東鹿野東方美人茶(小綠葉蟬)、紅烏龍認識「無藥」自然生態園,體驗小綠葉蟬與茶葉互動、試喝紅烏龍,觀摩熱風乾燥與烘焙火路
秋(處暑–白露–寒露)8月–10月阿里山、杉林溪、梨山高山秋茶(日夜溫差大,香氣濃郁)參加「手沖高山茶工作坊」、高山雲海觀景、入住茶民宿,感受秋茶的「秋香」
冬(霜降–大寒)11月–1月台北南港、深坑、坪林、南投鹿谷冬茶(清香濃厚)、炭焙烏龍體驗冬茶採製與品茗,到鹿谷茶區學習傳統「炭焙」工藝,感受濃厚火韻茶香

九、對於台灣茶飲與24節氣關係 常見問答Q & A

十、延伸閱讀推薦:

👉 茶仙的秘密 認識台灣茶工藝最佳入門教材
👉 走進雲端 台灣十大名茶中的高山茶魅力全解
👉 用青春煮一壺茶 台灣新茶人的故事
👉 當茶香遇花香 台灣花茶發展出浪漫與養生
👉 紅烏龍崛起 台東青農釀出醇香與韻味的交響曲
👉 如何泡好喝的茶 新手八步完全指南
👉 想學茶?台灣茶葉分類方法與常見茗品一次看懂
👉 共生旅居·社區互助·地方創生
👉 農業部茶改場茶葉知識庫

想了解更多歡迎來加入「台灣茶知識及地方創生園地」line群,任何問題隨時 聯絡我們

聯絡我們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