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談台灣特色茶-台灣茶的歷史

臺灣由於氣侯溫暖、潮濕且雨量均勻,故自古即產有茶樹。早期臺灣主要輸出品以茶葉、樟腦、蔗糖為大宗,當時稱為臺灣三寶,更是風光一時,所以茶葉牽動了民間產業的發展,也影響了臺灣文化百年來的演變過程。

細談台灣特色茶-台灣茶的歷史

台灣茶歷史脈絡

1869年英商杜德(John Dudd)第一次把21萬斤的Formosa Oolong(烏龍茶)從台北大稻埕運送到美國紐約,到今年2025,剛好滿156年,在這156年裡,台灣經歷了三次的的政權(清朝、日本與中華民國),不同類型的台灣茶(包種茶、紅茶、綠茶)也在不同時期,外銷到世界各地,曾創造輝煌的所謂茶金年代,為國家賺取許多外匯,支持國家輕工業發展,但也隨著國際市場競爭產量有限,從業人口減少、人力成本上升,使台灣的茶葉產量、耕作面積不斷流失。

台灣紅茶的黃金年代

1895年馬關條約的簽訂,把台灣割讓給日本,台灣正式進入日據殖民時期,因為台灣位處亞熱帶,與日本緯度不同,物產豐富的寶島,讓日本取得台灣後,就以【工業日本,農業台灣】的政策,將台灣的農業設定為極大的重點,蓬萊米、甘蔗(糖)、水果、木材,還有茶,以日本本國的方式建設台灣,水利設施、車站、甚至總統府(總督府)都是日本時期建造的,政府也鼓吹日本人移民台灣,也在台灣實施當時唯一的【皇民化政策】,希望台灣人與日本人通婚,接受日本教育,五代、六代之後,就是日本人了。日本政府也希望學習英國,運用斯里蘭卡的紅茶,行銷全世界賺取外匯,所以台灣紅茶產業,是以日本政府的力量,從無到有同時成立日東紅茶品牌,企圖與英國立頓紅茶競爭。

世界烏龍茶的領導地位

烏龍茶  Oolong tea

台灣烏龍茶之父-約翰杜德,在清領時期,把台灣烏龍茶外銷產業一手創立出來的,1864年來台灣考察樟腦與茶葉,至福建安溪引進茶苗在台北丘陵地種植,聘請當地人種植茶葉、指導種植技術、提供資金、設立茶葉精緻廠、收購茶葉、再把茶葉外銷,可以說是一條龍的方式,再運用自己為【怡和洋行】(遠東最大的英資洋行)唯一代理商的身分,用【Formosa Oolong】名號,將台灣烏龍茶外銷到全世界,台北大稻埕的李春生,因為成為約翰杜德的買辦,成為日治時期台北三大富豪的第二名,而當年來台灣的馬偕醫生,也都是受到杜德與李春生的照顧。

台灣八大名茶起源

台灣八大特色茶

台灣的茶品種類繁多,主要受惠於茶業改良場不斷培育優質新品種茶樹,以及各茶區製茶工藝師的精湛工藝所致。其中極具鑑別度的茶品,依據農業部茶業改良署分類約有八大茗茶。

三峽碧螺春茶(綠茶)

台灣碧螺春是在台灣綠茶中產量最多的,產區也在新北市三峽區一帶,茶樹種類主要以青心柑仔為主,茶葉細長彎曲有點類似螺旋形,牙間有白毫所以喝起來帶有清甜香,也是台灣碧螺春被喜愛的原因。還有八川綠茶,八川綠茶相比碧螺春茶,風味是屬於更甘醇清香的,並且以茉莉花燻製,可以算是花茶的一種,是綠茶中比較特別的茶品。

台灣鐵觀音茶(木柵)

台灣日治時期,1895年製茶師張迺妙與同鄉張迺乾,由福建安溪引進鐵觀音茶樹以及製茶技術,於「茶葉共進會」比賽中榮獲頭獎,成為台灣鐵觀音的開端。張迺妙最初種植在自家後院,1896年,再度自福建安溪購入千株鐵觀音茶苗,種在自家茶園中。當時擔任木柵區長的文山茶業公司負責人張德明,與張迺妙一同至安溪,購回3000株鐵觀音茶苗,在繁植後,張德明分送給木柵區的茶農種植。文山茶業曾聘請由中國福建聘請製茶師前來教授製作鐵觀音技術。1937年,張迺妙回安溪省親,再度帶回製茶技術,之後鐵觀音製作成為台灣重要的產業。

文山包種茶(坪林)

文山包種茶的起源可追溯至清朝,由福建安溪引進台灣,並在台北州文山郡(今新北市與台北市部分地區)一帶發展而成,因此得名「文山包種茶」。經引進與改良後,清朝末年,福建安溪茶商王水錦和魏靜時,看好台灣北部氣候和地理條件適合種茶,便將安溪的包種茶製法引進台灣,並在南港一帶改良製法,發展出不需額外薰花也能產生天然花香的包種茶。早期文山地區的茶葉生產主要集中在南港、內湖、深坑等地,這些地區在日治時期都屬於台北州文山郡管轄,因此統稱為「文山包種茶」。

東方美人茶

東方美人茶,又稱膨風茶、椪風茶、白毫烏龍茶,其起源眾說紛紜,但普遍認為與日治時期的客家庄有關,且是臺灣本土獨有的特色茶品。傳說早期有一位茶農,茶園受蟲害影響,採摘的茶葉被小綠葉蟬叮咬,但他不願放棄,將這些茶葉製成茶,意外發現具有獨特風味,並高價售出。 回家後向鄉人提及此事,卻被指責為「膨風」(吹牛),因此得名「膨風茶」。另一傳說有茶商將此茶帶至英國,獻給英國女王,女王品嚐後驚艷其獨特風味,賜名為「東方美人茶」。雖然由來和確切起源仍有待考證,但可以確定,獨特的風味和製作方式,使其成為台灣茶文化的瑰寶。

阿里山高山茶

阿里山高山茶的起源可追溯至1970年代,嘉義縣梅山鄉龍眼林率先種植茶樹,開啟了台灣高海拔茶區種植的先河。 阿里山區因其獨特的地理環境,高海拔、雲霧繚繞,以及原始森林滋養的肥沃土壤,非常適合茶樹生長。 1987年,在台北外貿協會舉辦的「茶之旅」大展中,前副總統謝東閔品嚐了石棹茶班展示的茶葉後,命名為「阿里山珠露茶」,進一步提升了阿里山茶的知名度。

鹿谷凍頂烏龍茶

凍頂烏龍茶的由來有幾種說法,1855年鹿谷人林三顯資助林鳳池到福建省考試,林鳳池高中舉人後回到家鄉時,為了報答恩情從武夷山脈帶回36珠青心烏龍的茶苗,其中12珠茶苗由林三顯種植在臺灣南投縣鹿谷鄉永隆村麒麟潭旁邊的山上,成為凍頂烏龍茶的開始。一說世代居住在南投縣鹿谷鄉彰雅村凍頂巷的蘇姓家族祖先在1684年移民臺灣,乾隆年間在凍頂山開墾種茶並以《凍頂蘇氏宗譜》作為證明。另一說臺灣歷史學家連橫在1908年著作的《臺灣通史》表示凍頂烏龍茶是臺灣原生茶種,舊稱水沙連之茶,因為產量不多所以在當時名聲並不大。

日月潭紅茶

關於日月潭是紅茶的故鄉是其來有自,魚池紅茶的歷史發展,一定要提到一位日本人,朔及日據晚期農業技師-臺灣紅茶之父,被譽為台灣紅茶守護者的新井耕吉郎先生。1930年代,群馬沼田市的新井耕吉郎帶著全家人,在南投日月潭協助成立魚池紅茶試驗支所,開始種植阿薩姆紅茶,以人力墾荒71公頃,並建造全台唯一的錫蘭式紅茶廠「持木製茶廠」。鼎盛期,魚池茶區達三千公頃,占台灣外銷紅茶產量達93%。他自印度所引進大葉種阿薩姆及採集台灣野生山茶等進行品種選育,成功推出日月潭阿薩姆紅茶,將紅茶成為台灣外銷主力之一,奠定日月潭紅茶在臺灣茶葉發展地位。

台東紅烏龍

台東紅烏龍起源於台東縣鹿野鄉,在1990年代中期面臨進口茶葉競爭,茶區銷量下滑,危機也是轉機,在茶業改良場台東分場開始輔導轉型,研發新的製茶技術。 當時,為了突破中低海拔茶區的困境,改良場輔導茶農採用夏秋茶菁,並以較重的發酵程度和焙火,製成茶湯水色橙紅、滋味甘醇的烏龍茶,取名為「紅烏龍」。 2008年紅烏龍正式推出後,非常受到市場歡迎,尤其在鹿野地區,更成為地方特色茶品。 台東縣政府也積極推廣,將紅烏龍打造成為台東的特色品牌,並推向國際市場。

台灣茶產業歷史演變

自1980年代以來,台灣茶產業經歷了重大轉變,政府鼓勵茶農自主經營,帶動了凍頂烏龍茶的蓬勃發展。憑藉其優越的品質,凍頂烏龍茶不僅成為國內茶愛好者的首選,更帶動了當地觀光與農業的繁榮,鹿谷逐漸成為台灣茶文化的重要基地。

台灣茶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烏龍茶  Oolong tea

台灣在2002年加入WTO後,台灣茶正式進入精品茶時代,2010年後台灣年輕人回鄉,新血進入台灣茶產業,新的品牌、新的方式、新的思維與新的推廣開始發酵於台灣茶產業各個位置。在1975年以前的台灣外銷時代,是因為國際事件,而產生台灣茶產業的興衰,而1975年以後的台灣茶內銷與精緻的累積,用台灣的烏龍茶品質和製作技術,讓台灣站上世界烏龍茶的領導地位,三峽碧螺春、文山包種、木柵鐵觀音、東方美人、名間茶、高山茶、港口茶、日月潭紅茶、凍頂烏龍茶、蜜香紅茶與台東紅烏龍等等,台灣有眾多獨具特色的地方名茶,可以推廣到世界各個不同市場,年輕一代的茶人,是不是也像這150年台灣茶歷史的不同階段,有我們這世代該做或該改變的事情,讓台灣茶產業有下一個150年。

如果想更深入探索,也可參考這幾篇文章: 探索台灣茶多元製茶工藝入門 ; 味蕾與腦力冒險,解鎖台灣茶新體驗 ; 認識台灣茶種類的入門指南 (上) ; 認識台灣茶種類的入門指南 (下) ; 外連結 共生旅居·社區互助·地方創生

聯絡我們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