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茶百年發展史 從清末崛起到日據時期的黃金年代

大航海時代當葡萄牙水手看見美麗的島嶼,驚呼Formosa!「福爾摩沙島」隨著清代、日據時期外銷Formosa Tea,西方茶界常把Formosa作為烏龍茶的代名詞。清末以烏龍茶與包種茶為主,到日據時期在台灣推動科技改革、品種及製程創新,出現紅茶黃金時期。期間也面臨二戰及國際市場競爭、傳統技術落後產業興衰困境,再次顯示危機就是浴火重生的轉機,台灣茶百年歷史不容您錯過的波瀾壯闊茶業史詩篇章。

1915舊金山「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的福爾摩沙茶屋

聯絡我們

一、開啟台灣茶文明 清末茶業萌芽期

清末(約 19 世紀中葉至末期),隨著淡水開港,茶業開始活絡。1865 年,同治四年,《淡水關明記》記載出口茶葉 82,022 公斤,是臺茶對外貿易的重要起點。英商約翰·杜德(John Dodd)引入福建茶苗至北部山區,設立精製茶廠於艋舺(今萬華),展開烏龍茶直銷美國之路,並透過洋行組織,使臺灣茶聲譽漸起。此時清朝政府鼓勵茶樹栽種並輸往福州、廈門,但多數利益流向商人與洋行,但多數茶農並未能受惠。

清代時期台灣大稻埕茶商全盛時期

全臺茶樹栽種面積約 25,000 公頃。技術面上,台灣茶技術仍延續福建傳統茶師工藝,製程以烏龍茶為主,包種茶尚未大規模出現。此階段乃臺灣茶業逐漸從一般家庭自用,走向對外出口外銷的重要奠基時期。法國百年茶坊-瑪黑兄弟的茶罐標籤上 ,標誌著四個產茶國家:錫蘭、印度、中國、福爾摩沙,「臺灣」以福爾摩沙法文「Formose」出現於標籤。

法國百年茶坊-瑪黑兄弟茶罐標籤
人物 貢獻代表茶品 主要銷售市場 影響與意義
約翰·杜德(John Dodd)1864 年來台引進福建安溪茶苗,於艋舺設立精製茶廠,推廣製茶技術與資金援助,以「Formosa Oolong Tea」品牌將烏龍茶打入國際市場。烏龍茶美國(紐約)、英國、歐洲開啟台灣茶外銷世界的先河,被譽為「台灣烏龍茶之父」,奠定台灣茶國際聲譽。
李春生擔任杜德的買辦,協助收購、轉銷茶葉,積極協助洋行拓展市場。烏龍茶美國、英國、東南亞成為台北大稻埕茶業核心人物,推動茶業商業化與資本積累,影響後續茶業商人群體。
郭春秧1888 年創辦「錦茂茶行」,專營包種茶外銷,並促成臺灣茶商公會成立。包種茶南洋(印尼、馬來西亞)、華人社會市場提升台灣包種茶知名度,推動茶葉貿易制度化,鞏固大稻埕作為茶葉出口重鎮。
約翰陶德被譽為「臺灣烏龍茶之父」
李春生擔任杜德的本地「買辦」
郭春秧攝影於1921年前後

二、日據時代茶產業 政局更替與產業動盪

1895年晚清末年馬關條約日本殖民台灣雖政局動盪,但茶業受衝擊後迅速回復。據官方資料日據初期茶園面積約 2.5 萬公頃,1901年增為2.7萬多公頃,至1919年暴增至47,845甲(約 29,000 公頃)達頂峰,此時蘊含了前所未有的茶產擴張與制度改造契機。

1938年(昭和13年)臺灣茶出口地一覽

日本總督府認定台灣茶葉為重要出口產品之一,陸續引進科技改良措施,成立茶業研究機構、興辦農校與試驗場,推動引進茶樹品種及栽培與茶葉工藝製程現代化、建立交易與行銷制度。這些措施不僅奠定日後台灣茶業現代化基礎,也促進茶葉品質提升與外銷價值。

人物 主要貢獻 代表茶品 主要銷售市場 影響與意義
新井耕吉郎1926年來台,於日月潭魚池推動錫蘭紅茶種植與工廠建設,創立木製茶廠,協助篩選優良紅茶品種,1939 年紅茶出口占全台紅茶產量約 93%。紅茶(Formosa Black Tea、日月潭紅茶)日本、英國、歐美市場被譽為「台灣紅茶之父」,建立台灣紅茶國際聲望,奠定紅茶外銷基礎。
王水柳文山地區茶商,經營南興洋行與文山茶行;透過洋行通路將茶葉輸出北亞與東南亞;打造「六合香」品牌。包種茶、烏龍茶大連、天津、韓國、東南亞、新加坡推廣台灣茶品牌化與多元市場,強化文山茶在國際上的知名度。
羅氏家族與臺灣紅茶公司1920 年代成立馬武督茶業組合,1933 年設赤柯山茶業組合,1937 年成立臺灣紅茶公司,建精製茶廠並建立國際貿易網絡。紅茶日本、歐美、東南亞擴大紅茶出口量,提升台灣茶產業規模與組織化程度,讓關西地區成為紅茶重鎮。
姜阿新(茶虎)北埔姜氏後裔,1930 年代推動機械化製茶,任竹東製茶株式會社社長,設立先進紅茶廠,與三井農林合作推出「Ho-ppo tea」。紅茶(Ho-ppo tea)日本、歐美帶動台灣茶工業化生產,提升品牌競爭力,被譽為「茶虎」,象徵民間茶商的力量。

三、茶葉技術演進與品種創新

日據時代具指標意義是茶樹品種與製茶工藝創新,技術上推廣使用科學與系統化種植與製茶技術,由桃園楊梅安平鎮製茶試驗場(即今的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前身),篩選青心烏龍、青心大冇、大葉烏龍、硬枝紅心等茶樹品種,透過推廣形成擴散效應。

日據時期平鎮製茶試驗場
日據時期茶工場所引進望月式揉捻機

三井物產(台灣農林前身)於海山、大溪地區設廠,生產「日東紅茶」「Formosa Black Tea」,逐步挑戰英國立頓品牌。總督府茶業試驗支所在日月潭推行阿薩姆紅茶試種,由新井耕吉郎領導,使紅茶品種地位提升,1937年日月潭紅茶以Formosa Black Tea名義參展倫敦拍賣會大獲好評。

措施/行動 內容 影響與貢獻
選定產區與試種1925年殖產局引進阿薩姆茶種,選定南投魚池鄉試種,因氣候土壤類似印度阿薩姆,成功製出高品質紅茶。建立魚池鄉為台灣紅茶核心產區,奠定日月潭紅茶的國際聲譽。
茶樹品種改良總督府依據試驗成果,篩選出 青心烏龍、大葉烏龍、青心大冇、硬枝紅心四大優良品種,並廣泛推廣。成為台灣茶樹改良基礎,後續發展出「台茶 13 號(翠玉)」「台茶 12 號(金萱)」「台茶 17 號(碧玉)」等近代知名品種。
設立試驗所在魚池鄉設立紅茶試驗支所,由農學家新井耕吉郎主導,推廣阿薩姆紅茶栽培與製茶技術。建立科學、制度化的茶葉改良模式,提升紅茶品質與穩定性。
財團投資與品牌行銷日本三井財團投資成立「日東紅茶」(Nittoh Black Tea)為商標外銷品牌,專門推廣台灣紅茶至國際市場。成功打入英國、美國市場,讓「Formosa Black Tea」成為世界知名品牌。
茶業結構轉變紅茶外銷成功,使產量與產值迅速超越烏龍與包種茶,成為台灣最重要外銷茶種。帶動茶業市場區隔與出口管道多元化,開啟台灣茶業的黃金年代。

四、外銷市場與產業經濟高峰

從清末至日據時期中期,茶葉外銷市場穩健成長,特別紅茶外銷量擴張。據統計1868 至 1895年,茶葉出口總值占臺灣出口半數以上,為台灣經濟重要支柱。進入日據時期後,日本人透過貿易網絡及政策支持,使台灣茶更具競爭力呈現出口暢旺。

不過,半世紀過後的台灣茶業也面臨三大挑戰,美國市場被東南亞茶國競爭取代,出口市場過度集中,經營管理與製作方式過於傳統落後。為因應這些挑戰,總督府推動茶業改良政策,並取得顯著成效,這就是日據時期台灣茶業黃金時代的明顯標誌。

臺灣日治時期(1914)在爪哇島三寶壟殖民博覽會的福爾摩沙茶館
日據時期台灣茶行銷海報

五、產銷困境與茶業改革力量

台灣在這時期雖然茶業在數量與外銷價值上已達高峰,但仍面臨內部制度與國外競爭衝擊。出口依賴單一市場,傳統管理分散、品質不穩。日本總督府與業界合作,推動建構茶業組織,改進交易制度,引進行銷策略,並透過茶葉比賽與展會塑造品牌。

1930年代是日據台灣茶業的黃金年代,紅茶與烏龍茶雙線併進,外銷成績斐然。紅茶海外銷售推廣政策,成功在歐美市場建立Formosa系列品牌,若非遇日本發動侵略戰爭,造成茶園被改種糧食、勞力短缺,造成茶園荒廢產量大幅萎縮逾 90%。此轉折點代表茶產業高度依賴國際體系,也暗示台灣光復後,台灣的茶業需要新的一波轉型革新與內需市場支持。

1895年美國攝影師喬治‧普萊斯(George Price)拍攝大屯山上的茶園與採茶者

六、對於台灣茶從清末到日據的黃金年代 常見問答(FAQ)

十、延伸閱讀推薦:

👉 為什麼日月潭紅茶被列為台灣十大名茶?
👉 十年沉寂後的驚艷回歸 鶴岡紅茶再啟傳奇
👉 深度探索台灣十大名茶原鄉-東方美人茶
👉 走進雲端 台灣十大名茶中的高山茶魅力全解
👉 台灣茶國際化崛起 如何打進全球茶市場?
👉 茶仙的秘密 認識台灣茶工藝最佳入門教材
👉 共生旅居·社區互助·地方創生
👉 農業部茶改場茶葉知識庫

想了解更多歡迎來加入「台灣茶知識及地方創生園地」line群,任何問題隨時 聯絡我們

聯絡我們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