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是世界三大主要飲料之一,台灣茶以世界知名「Formosa tea」聞名於世,雖然耕地及產量小,但因地理、氣候及環境非常適合茶樹生長,200 餘年前先人從福建武夷山引進茶種種植,已發展為世界有名的茶葉產區。根據農業統計年報資料,民國100 年茶樹種植面積14,333 公頃,總產量17,309 公噸,初製茶產值約68 億元,占農業總產值1.3%、農糧產值3%,居農產品之前10大產值,為重要的經濟作物。
台灣茶產業自17世紀即開始發展,當時荷蘭人將茶葉自福建、廈門輸入到台灣,再轉口至印度、雅加達等地。18世紀初,台灣出現最早的茶葉生產紀錄,採摘野生茶樹來製作,主要用途為內銷。清治時期的台灣,茶是最大的生產和出口品之一,茶葉商人將產業重心從原本的南臺灣移轉到了台灣北部,對於客家族群而言更是重要的客家生活文化元素之一。台灣茶曾是世界知名「Formosa tea」,台灣也曾為國際茶葉重要輸出地之一,所以如何提升國內茶產業在國際知名度競爭力,如何展現「臺灣茶.世界香」之臺灣茶的優點與特色,這是當前重要課題。
台灣特色茶擁有獨特的優勢

優質茶葉
台灣因地處於亞熱帶,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造就了優質的茶葉生長環境。台灣特色茶以其優雅香氣、豐富口感和深邃的茶湯色澤而聞名。
多樣茶種及茶品:台灣的製茶歷史悠久,早在西元17世紀以前,台灣原住民便已有採野生山茶製茶飲用的習慣。歷經需多製茶前輩努力製茶技術精進,以及茶葉改良產品種創新研發。台灣精製特色茶呈現百花齊放現象種類繁多,包括凍頂烏龍茶、高山茶、包種茶、東方美人茶、紅茶、綠茶等等琳瑯滿目。每種茶品都有其獨特的風味和特點,可以滿足不同人對茶飲風味的喜好和味蕾的需求。
多樣茶樹品種及茶飲風味
台灣的製茶歷史悠久,早在西元17世紀以前,台灣原住民便已有採野生山茶製茶飲用的習慣。歷經需多製茶前輩努力製茶技術精進,以及茶葉改良產品種創新研發。台灣精製特色茶呈現百花齊放現象種類繁多,包括凍頂烏龍茶、高山茶、包種茶、東方美人茶、紅茶、綠茶等等琳瑯滿目。每種茶品都有其獨特的風味和特點,可以滿足不同人對茶飲風味的喜好和味蕾的需求。
歷史和文化傳統
台灣的茶文化悠久而豐富,自古以來,茶在台灣被視為一種藝術和禮儀的象徵。從茶藝表演到茶道禮儀,台灣特色茶蘊含了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茶園風景
台灣位於獨特的地理位置,從丘陵到高山的茶園風景壯麗而迷人,高山茶區如阿里山、中橫公路等地提供了壯麗的山景和清新的空氣,成為了旅遊者探索台灣茶文化的熱門目的地。
安全和衛生
台灣對於茶葉品質控制和安全衛生有嚴格的要求,茶葉種植和製作過程中遵循傳統的製茶工序,近年農業部更要求茶產地生產履歷標章確保產品的安全和品質,在農產品食安檢驗及罰則極為嚴格,包括所謂三章一Q(CAS 臺灣優良農產品、產銷履歷農產品(TAP)、有機農產品等三種標章、臺灣農產品生產追溯的QR Code)產地履歷等。農業部都用驗證單位的檢驗報告為基準做為證明,確認符合國家食安標準。
創新與多元

除了傳統的製茶方法和茶種外,為滿足國人養生保健需求,從純茶葉走向加入薄荷、柑橘、香草等複方茶袋創新發展。創造出獨特的茶飲和茶點文化,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形成台灣茶飲的獨特。
面臨危機也是轉機
然而我國於2002 年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與各國之間的經貿互動更為頻繁,在減讓關稅、開放市場與削減農業補貼等規範下,各項產品的競爭更趨國際化,對於我國農產業發展更是首當其衝。目前茶葉除中國大陸外,均可由東南亞自由進口,面臨各國茶品的進口競爭壓力。依據進出口資料顯示,進口茶逐年增加且品質提高,加上近年來台灣氣候劇變,對於台灣茶種植產地造成嚴重衝擊。外加國人健康安全意識抬頭,茶樹種植病蟲害用藥已逐漸被茶農重視,為倡導鼓勵友善環境之茶樹種植發展,同時也期盼解決台灣優質精製特色茶品,有更多曝光機會被消費者發現,以利建立茶區與消費者之間對話橋樑,進而提升茶農茶葉利潤及附加價值。同時也為因應劣質茶混充高價茶,或進口茶葉混充國產優質茶銷售牟利等問題,不僅損及消費者權益,也對國產茶發展產生殺傷力,因此如何提升國內茶產業競爭力,再次重現「臺灣茶.世界香」之臺灣精製茶的風華,已成為現今茶產業刻不容緩之重要課題。
台灣主要的茶產區分佈

台灣大致可區分五個主要的茶產區,分別為北部茶區、桃竹苗茶區、中南部茶區、東部茶區和高山茶區。根據茶業改良場資料分類,茶葉因生產加工程序及製程後茶葉品質特性差異,主要可分為兩種系統:(1).依照茶葉製程加工中茶葉發酵氧化程度區分:不發酵茶、部分發酵茶、全發酵茶。(2).依照茶葉成品外觀色澤及湯色可分為:綠茶、黃茶、白茶、青茶、紅茶及黑茶。因為製茶過程工序複雜,且各家有獨到做法,因此初步估計目前有14類台灣特色茶品,若非專家或專於茶品研究者,非一般消費者可以釐清其差異。
台灣致力於優良茶樹育種及改良
對於台灣越來越多創新的精製特色茶品種類出現,主要歸功位於桃園楊梅的茶業改良場,在台灣在茶樹品種不斷改良,以及茶農在種植技術不斷累積精進所致。
如何再創台灣茶風華
對於大多數年輕族群或從未接觸台灣特色茶的外國人,更會眼花撩亂不容易入手認識,所以若能藉由簡單易懂的體驗方式去接觸這些客群,例如以社交有趣茶桌遊解謎及圖像方式,邊體驗品嚐最容易拉近這些對於台灣特色茶陌生又想認識的消費族群。
如果想更深入探索,也可參考這幾篇文章: 桌遊人生!贏的是智商,輸的是信任 ; 細談台灣特色茶-台灣茶的歷史 ; 細說臺史博館藏桌遊特展 ; 味蕾與腦力冒險,解鎖台灣茶新體驗 ; 台灣桌遊市場規模與趨勢深度分析 外連結 ; 共生旅居·社區互助·地方創生
